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富民“云竹”节节高

2022-10-25 15:05:05  来源:2022年第10期《致富天地》杂志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优势和资源禀赋,彩云之南,绿竹遍地。全省共有竹种38属285种,资源种数占全国的近60%,其中可进行规模化利用发展的丛生竹资源占所有竹种的70%以上。

多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进下,“云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省竹林面积878万余亩,涉竹人口近百万。随着一批竹笋初加工工厂、种植和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竹材和竹器具加工企业、竹化工龙头企业等不断兴起,有效扩宽了群众增收的路子。

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竹林面积大综合效益低、区域布局不科学不平衡、缺乏优质高效竹原料基地、龙头市场主体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缺乏、产品缺乏创新、产业链融合度低等短板凸显,导致“云竹”产业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态势。

当下,云南正通过创建“一县一业”竹产业特色县、推进“绿色”“有机”竹林申报认证等举措,不断做大做强“云竹”产业,使之成为生态和竹旅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

临沧市临翔区中山村竹艺馆 刘宇/图

综 述

“云竹”产业大有希望

云南是我国竹品种资源丰富、竹产品生产历史悠久、竹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之一。竹产业不仅在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也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临翔区村民制作竹编产品

利用资源优势

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气候温润,非常适合竹子生长,当地群众食用竹笋、使用竹编产品的历史悠久。2021年以来,当地统筹整合沪滇协作及村级集体经济相关项目资金550万元,在唐家村建设甜笋加工厂,并引进国家林业草原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科学研究院团队,建设甜龙竹高效培育示范园,构建起一条集种植、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甜竹笋产业链。得益于这些举措,目前当地的鲜笋畅销广东、上海等地,每公斤售价从过去的32元提高到如今的52元。

这样的成功案例,在云南广大农村地区还有很多。记者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获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云南丰富的竹类品种资源。截至目前,全省竹林面积878万余亩,共有竹类资源38属285种,资源种数占全国的近60%。同时,世界上三大竹类,即散生竹、丛生竹、混生竹在云南省均有分布,其中,适合大规模产业发展的丛生竹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创新发展路径

2019年,昭通市大关县筇竹产业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列为“一县一业”特色县进行打造。为强化筇竹特色产业,大关县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3亿元发展竹产业,并新建产业配套公路300余公里。目前,全县建设竹林基地90.88万亩,认证“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7个,竹笋年产量达2.64万吨,竹材年产量2.1亿根,竹产业年总产值达4.8亿元,助力3.66万名山区群众实现增收。

“短期内能取得如此成效,一方面得益于当地竹产业资源富集多样,特色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竹产业的发展。2014年,云南就提出以“竹资源培育为基础,竹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为重点,提升一产、壮大二产、打造三产”的发展思路,有效促进竹产业全面发展。201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将竹产业发展列入做特“绿色食品牌”有关项目,通过打造“一县一业”特色县、开展“绿色”“有机”竹林申报认证等措施积极推进。

此外,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后,省委、省政府要求要充分利用云南竹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竹产业。在利好政策推动下,不断夯实“云竹”产业发展基础。

巩固科技成果

走进位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内的云南省丛生竹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陈列在竹文化竹产业及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展厅里的竹产品琳琅满目,除了多种竹笋产品和竹藤生活器皿、家具外,还有洁面乳、香皂、竹纤维床上用品等生活用品和代塑新竹建材竹化工产品,以及竹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研究团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其中,丛生竹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团队在进行竹化学高效利用研究中以提取竹叶黄酮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更是吸引记者眼球。竹叶黄酮是一种优质天然抗氧化剂,被广泛运用在食品添加、医药中间体、膳食纤维补充以及绿色饲料和高档化妆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和攻关工作、夯实产业发展的科研链是竹产业发展的前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林产工业研究所所长、云南省丛生竹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一鹤研究员告诉记者,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依托省丛生竹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云南在竹产业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一批科技成果:完成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30余项,全面完成七彩红竹、红杆棉花竹等特色资源的新品种登记和良种认定,完成了《巨龙竹栽培技术规程》行业标准、《甜龙竹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

与此同时,云南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竹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竹标准材与中间竹产品产业链、原生态竹林食品产业链、竹代塑产业链、竹纸系列产品产业链、竹建材产业链。

破解发展不平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云南竹产业集科学培育、林下经济、精深加工、竹文化和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链逐渐形成,“云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础不断强化。然而,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大而弱”的现状,短板和问题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竹林面积与综合效益之间不匹配、布局发展不平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等方面。

在竹林面积与效益不匹配方面,目前,全省竹林发展面积878万余亩,但2021年竹产业综合效益仅有63亿元左右,其中,以竹笋和竹材为主的一产产值23亿元,以初加工为主的二产产值近29亿元,以竹文化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三产产值约11亿元。

在发展布局不平衡方面,赵一鹤说,以大关县、盐津县、镇雄县等为核心的昭通竹产业发展面积超过500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余的林竹主要集中在普洱市、临沧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等地区。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目前竹笋种植和加工处于竹产业支撑地位,但整体效益还亟待进一步提升。而加工环节主要集中在竹编家具、工艺品、凉席、竹筷等传统文旅产品以及农业用竹、脚手架、民族竹楼建设用材等较低层级,大规模的工业用竹及其延伸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此外,作为公园配景、室内盆景、庭院种植等观赏用竹,存在市场规模小而少的问题,观赏竹利用滞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目前,云南竹产业还亟待不断补齐短板,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本刊记者  刘  宇/文图

$[page]$

案例

昭通市:推动竹产业融合发展

乌蒙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湿润的气候条件,孕育出昭通竹类资源的多样性,全市共有竹类资源15属78种。其中,特有的筇竹、方竹美誉度极高。近年来,昭通市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让竹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云南吉食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竹笋产品

做足精深加工文章

竹笋属生态、有机食品,历来被视为“山珍”。近年来,昭通市先后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竹笋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捞笋、切片、包装、运输……走进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笋工厂,只见工人忙碌的背影。该公司是一家集竹笋科研、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产业化生物开发公司,以镇雄县的方竹笋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目前,公司有清水笋、即食笋、干笋三大系列20多款产品。其中,多款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同样,盐津县的群众素来喜竹,种竹、挖笋、享竹宴已有多年历史。然而,前些年,盐津县一直以出售鲜笋和初级加工的干笋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极大地限制了竹产业的发展。

为延伸竹产业链,近年来,昭通市引进云南吉食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笋材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带动盐津、大关两县竹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公司正开足马力生产,产品销往全国多地市场。

据云南吉食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正辉介绍,公司生产的休闲食品、盐渍竹笋、清水箭笋等产品达40种,年产销量逾万吨。目前,公司旗下有“食材”和“休闲食品”两大系列竹笋产品,品牌餐饮合作伙伴超1000家,服务门店超3000家,有力推动昭通竹笋走向全国各地。

致力于开发竹工艺品

除发展竹笋食品产业,昭通市还挖掘和利用竹文化资源,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加工竹工艺品,不断提升竹子附加值。

走进位于大关县木杆镇的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多名工人正在对竹材进行调型、加工,一根根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竹材,经过工人的巧手,变身为一件件筇竹工艺品。

“筇竹是一种上等材料,可以制作手杖、家具、毛笔……据历史记载,早在汉唐时代,中国筇竹制品就远销至印度、中亚乃至欧洲和非洲。”该公司负责人欧贤芹介绍说,公司集筇竹工艺品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已先后研发出筇竹办公桌椅、茶桌、沙发、竹帘等数十种产品,远销北京、广东、江西、福建、四川等地。

位于金沙江畔的绥江县,拥有竹林基地40万亩,有着“竹海新城”的称号。为了大力发展竹编产业,绥江县积极探索竹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在政策引导下,绥江县金沙竹编工艺有限公司发展越来越好。短短几年,公司开发出平面竹编、竹贴画、立体竹编和竹编家具四大类多款产品,并注册“云绥金沙”商标,产品供不应求。

推动竹文旅融合发展

在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镇雄、大关、盐津等县围绕万亩以上竹林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打造集竹海观光、竹笋采摘、竹林康养于一体的竹文旅综合示范园。

“大山就是我们的银行,竹笋就是我们在山里的存款。”2021年9月29日,在镇雄县碗厂镇举办的“我的存款在山上”——镇雄县竹笋丰收暨采笋节活动隆重举行。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参与挖笋、剥笋比赛等活动,众多企业到现场收购鲜笋。

走进碗厂镇官房村,仿佛进入竹海世界,竹亭、竹灯、竹栏、竹路、竹房和成片的竹林,让人目不暇接。“游竹海、挖竹笋、吃竹宴……这里确实是周末出游的好去处。”一名来自贵州毕节的游客表示。

同样,大关县按照“优一产、强二产、靓三产”的融合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做优竹基地、做强竹加工、做靓竹旅游”的发展思路,引进多家企业规划竹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我们始终把竹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基础,通过竹类资源培育、笋竹加工、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筇竹文化挖掘、竹林旅游休闲康养区打造,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图

$[page]$

案例

新平县:“竹”尽其用谱新篇

在新平县,人们种竹、用竹已有上百年历史。近年来,新平县竹产业不断发展,从第一产业迈向第二产业,从初加工走向精深加工,笋和竹的用途更加多样,效益更加显著,实现“竹”尽其用。

新平南恩糖纸公司生产车间

食用:精深加工出效益

听说有客人要来,新平县老厂乡罗柴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普值起了个大早,上山挖了一筐甜笋,这是当地的特产,也是招待客人的好菜。“这个季节家家户户都吃笋,吃不完的晒成干笋拿去卖。”普值说。

罗柴冲村有1.1万亩竹林,年产竹笋近百吨,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据了解,为制作干笋,以前村民采用传统的晾晒法,若遇阴雨天气笋片发霉,只能丢弃。“竹笋的产量不低,但传统的晾晒方式导致产品单一、质量参差不齐。”老厂乡党委组织委员李玉翔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罗柴冲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向村民收购鲜笋70吨、竹材4000吨,开发出5款笋制食品,当年就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

2022年,村集体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云南乡小竹商贸有限公司,升级改造食品加工车间,打造出一条集清洗、蒸煮、脱水、烘干、精加工于一体的生产线,使竹产品的加工规范化,产品附加值得以提升。“制成这袋250克的干笋需要3.5千克鲜笋,成本7元,而这袋干笋售价15元,利润更可观。”普值拿起一袋干笋算了一笔账。

“以前,我每年最多加工干笋450公斤,能卖1万元左右,还要时时担心天气不好笋干发霉。现在直接把鲜笋卖给公司,能卖2万多元,还省时省力。”村民普燕红说。

造纸:舞好“龙头”强产业

走进云南新平南恩糖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恩公司”)的生产车间, 机器轰鸣, 数米宽的纸张如瀑布般从机器高空托辊上飞泻而下,落地变成巨型卷筒纸——卫生纸原纸。南恩公司项目办公室主任高健说:“竹材是我们公司重要的造纸原料之一。”

据了解,南恩公司是新平县最大的竹产品加工企业,每年收购竹材超10万吨,惠及新平县和邻县10万余户竹农。2021年,南恩公司年产原纸3.4万吨,产值3亿多元,以一己之力撑起全县竹产品加工产值的“半边天”。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恩公司的竹产品加工工艺较为先进,不少机械设备都是那个年代的“高级货”。蒸煮竹片的蒸球,使用间歇式DDS蒸煮工艺,半自动机械化能分离出竹纤维,真空洗浆机和真空挤浆机能进一步析出竹纤维。2016年,南恩公司独创“混浆造纸工艺”并申请发明专利,使生产成本降低约20%。

当年的先进设备现已有些落后,老设备、老工艺、老厂“三老”问题制约着公司发展。可喜的是,目前南恩公司正在筹建新厂房并引入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将建成年产浆10.2万吨、年产生活用纸10.2万吨的生产线各一条。“待到新厂落成,新平县的竹产品加工将更上一层楼。”高健说。

品牌:开发空间广阔

据了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新平县竹林面积约3万亩。此后,新平县委、县政府将竹子列为经济林发展和山区综合开发重点项目,进行大规模发展种植。如今,全县竹林面积达36.25万亩,覆盖全县12个乡镇。

随着竹林面积扩大,竹制品加工业也得到发展。目前,全县从事竹加工的市场主体有26个,产品主要有金丝笋、卫生纸原纸。2021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超5亿元。

“新平县竹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平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喻建林说,竹材加工滞后、竹产业链不长、品牌创建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滞后等问题制约着竹产业发展。

面对发展困境,新平县加大对竹产业的扶持力度,从基地建设、品牌打造、产业文化等方面综合发力,在老厂乡新建高质量林浆纸基地、科技示范基地,投资3.2亿元建设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园。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拓第三产业,谋划打造竹工艺培训基地、竹文化研究基地和竹食源文化传播基地。罗柴冲村在以上方面已进行积极探索,成立了竹编工作室,并请来彝族竹编县级非遗传承人展示竹工艺。同时,还打造了竹文化、竹饮食、竹旅游体验基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我们正在开展品牌培育,打造竹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喻建林说,目前,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新平龙竹”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新平竹笋”“新平金丝笋”已申请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方  翔  王  莹/文图

$[page]$

案例

景谷县:科技支撑竹产业发展

金秋时节,一派丰收盛景。走进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河东村勃氏甜龙竹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挖竹笋,看着一辆辆满载鲜笋的卡车驶出基地,景谷春来绿勃氏甜龙竹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鲍泰安高兴地说:“今年竹子发笋时间提前,竹笋生产期更长,产量节节攀升,收入大幅提高。”“竹笋丰产,主要靠技术。”村民刘金芬接过话说。

科技特派团团长赵一鹤开展竹虫为害情况调查

粗放管理收成少

景谷县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湿热,十分适宜竹类生长。多年来,景谷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利用荒山、坡地种植近5万亩竹子,主要竹种为勃氏甜龙竹。该竹种笋材两用,鲜笋味美甘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在当地村民看来,竹子是“懒人作物”,无需管护,它自会应季发笋。正因为如此,种植户普遍存在管理粗放等问题,成片的竹林在笋用方面并未充分体现出应有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散种植的竹林,还因毗邻村庄,成为村民的垃圾倾倒点,对农村人居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民乐镇嘎胡村种竹大户周祥种了80多亩勃氏甜龙竹,由于管理技术落后,竹林的经济效益一直不高。近年来,随着竹林不断老化,周祥一度想放弃管理。

成立于2014年的景谷春来绿勃氏甜龙竹种植专业合作社,面临同样的竹子种植困境。由于合作社疏于管理,导致竹子病虫害严重,发笋量极少,且竹笋品质差。长期不见经济效益,一些社员为迎合竹材市场需求乱砍竹子,导致竹子资源萎缩,大多数竹林处于半荒废状态。

“竹林课堂”提质效

科技特派团的到来,让景谷县的竹子种植情况出现转机。2021年6月,经云南省科技厅批准立项,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牵头,联合国际竹藤中心、普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景谷县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选派25名专家组成云南省景谷县笋用竹产业科技特派团,走进景谷县的茂密竹林中,开展笋用竹林高效丰产关键技术、竹笋采后无公害活体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工作。

科技特派团把“课堂”设在竹林深处,采取建立示范基地、现场培训、组织观摩等方式,对竹农进行现场教学,培养高技能乡土人才。同时,科技特派团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通过竿龄结构和密度调整、打顶控梢、水肥调控、覆盖保湿等技术的应用,对退化竹林进行改造提升。

短短一年时间,科技特派团已在永平镇新建勃氏甜龙竹丰产栽培示范基地859亩,在威远镇新建勃氏甜龙竹分蔸移植示范基地159亩,并实施老竹林提质增效示范改造51亩。

经过科技赋能,竹林有了较大改变,竹子进入产笋丰产期的时间大幅缩短,产笋期由常规的6月份提早到2月份,年采笋期长达8个月,鲜笋亩产量从以前的350公斤提升至目前的2000公斤。竹笋品质的提升,使市场售价实现翻番,在常规产笋淡季,每公斤最高售价达40元。

“经过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培育,竹子的长势和竹笋的产量超出我们的预期。”鲍泰安指着一年前种下的竹苗说:“它的发笋量竟然有20多桩,笋径最大达到8厘米。”

融合发展价更高

在科技特派团的影响带动下,景谷县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重振发展信心,想方设法盘活竹产业,打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现代竹林产业发展“组合拳”。

碧安乡推行“基层党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党组织与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达成竹原料保障协议,村党组织负责发动群众、整合劳动力,对闲置分散的竹林进行采伐,将竹原料供给公司,收益由村集体及农户共同分配,形成群众增收、人居环境改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共赢局面。

威远镇采取“党建+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发展特色现代林产业上下功夫,按照主抓一产、培育二产、谋划三产的目标,强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努力打造笋用竹产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布局,千方百计促进特色产业不断做优做强。

永平镇则实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促进笋用竹产业稳步规范高质量发展,切实将笋用竹产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科技特派团将与相关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等联合攻关,推动笋用竹全产业链及多产融合发展,培育构建“产、学、研、销”技术联盟,为景谷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李晓芬  舒成伟/文图

$[page]$

专家视点

“云竹”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竹产业是云南具有优势的林农产业。竹笋、竹材等初级产品为山区林农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带动一批竹材加工、竹化工市场主体快速发展。然而,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短板。如何补齐短板?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林产工业研究所所长、云南省丛生竹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一鹤研究员。

赵一鹤开展竹料保鲜剂科技研究

记者:云南竹产业在我国处于什么地位?

赵一鹤: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竹国,共有竹类植物39属837种,占世界竹子种类的51%,竹林面积、竹材蓄积、竹材产量以及竹产品对外贸易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国际竹藤组织总部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竹藤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均设在中国。放眼全国,云南竹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全省竹种共有38属285种,占全国竹种类的57%,可进行规模化利用发展的丛生竹资源占全部竹种的70%以上,在国内首屈一指。

记者:“云竹”在加工利用方面情况如何?

赵一鹤:云南竹产业加工利用主要为传统竹食品加工业、竹材加工业、竹子传统利用以及在园林上的应用等方面。云南优良笋用竹种多,竹笋加工利用处于全省产业链核心地位。竹食品、竹化工、竹建材、竹家具和竹工艺品加工还未形成规模产业。竹化工产业比较薄弱,市场主体少,企业规模小,涉竹第二产业产值不到30亿元。

记者:主要存在哪些发展短板?

赵一鹤:一是缺乏优质竹原料基地,除少部分企业自办的竹林基地经营管理较好外,大多数竹林种植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缺乏竹加工龙头企业,目前竹产品以竹笋或原竹利用为主,缺少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精深加工产品。三是缺乏优良品种和定向培育技术,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资源培育与产品加工领域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四是竹产业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销售脱节,一二三产业发展联动机制不健全,市场化建设薄弱,增值转化效益低。

记者:如何补齐上述短板?

赵一鹤:首先,竹产业要向多元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全面深度开发竹资源多种功能,打造竹产业全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有机衔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为云南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云南省要结合竹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并出台扶持竹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来引导和推动云南省竹产业的发展。

其次,结合云南实际,建议联合省内外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组建“云南省亚太竹产业联合研究院”,立足云南,走向东南亚南亚,集中研发以云南和亚太地区大型丛生竹为特色的笋用、材用和竹化工产品。

再次,推动云南省农林投、文旅康养、建投、城投等有实力的国企或金融投资进入竹产业开发领域,推进生态建设、绿色食品与康养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强化政策支持,走品牌化发展路子,用品牌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加工和营销倒逼加工利用环节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绿色有机生产基地规模。

记者:下一步,“云竹”产业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赵一鹤:对云南来说,目前竹产业综合产值效益偏低,在国内属于中下游水平,发展任重道远。根据有关要求和部署,下一步,应从以下方面有序推进发展。

一是打造竹原材料稳定供应链。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制定长效采伐管控机制,将当年成熟竹材100%采伐利用、仓储,促进一产提质和群众增收。

二是打造原生态竹林食品产业链。除亚洲传统区域外,欧美等非竹笋食用传统区域逐渐接受竹笋类粗纤维食品,这对云南竹笋走向世界是一个机遇。因此,要积极构建以竹笋、竹荪和竹茶等为主的竹林食品产业链。

三是打造竹代塑产业链。世界上不少地区正严格推进禁塑、减塑行动,绿色竹产品将有机会填补塑料退出市场后的空白。

四是打造竹纸系列产品产业链。目前,竹纸正成为竹产业的支柱产品之一,呈现爆发式增长,云南应加快纸浆用竹林栽培和有关加工市场主体培育,积极抢占市场高地。

五是打造美丽竹居产业链。竹产区可开展竹景规划设计,建设美丽竹林风景线,带动传统乡镇转型升级,促进竹林康养小镇建设。同时,通过竹结构建筑、竹建筑材料、竹装饰和装修材料、竹家具、竹餐厨用具等系列竹产品,带动第二产业的升级换代。此外,兴建标志性永久竹居环境及以竹为特色的康养休闲场所,逐步形成以竹元素为核心的民宅和城市建筑改建新业态。

本刊记者   刘  宇/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马萧

相关热词搜索:特别关注富民云竹节节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