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正文

致敬农科老专家

2021-11-23 14:44:38  来源:2021年第11期《金色时光》

陈宗麒:一生专注控“害虫”

在卸任云南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后,65岁的陈宗麒终于有时间坐下来接受采访。“我在云南省昆虫学会担任了三届副理事长,主要是因为我做事比较认真,也是个热心人吧。”性格低调内敛的陈宗麒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辛勤耕耘了一辈子,退休后,他又承担起该所离退休人员党支部书记等一系列工作。不熟悉陈宗麒的人难以想象,他是一名左腿患有行走障碍的残疾人。40年漫长科研生涯,陈宗麒拖着蹒跚的步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身残志坚投身科学

陈宗麒出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的童年充满欢声笑语。1968年,13岁的陈宗麒在盘龙江打鱼时,被玻璃碎片划伤左脚底板,因没有及时处理,患上了脓毒败血症。经过抢救捡回一条命,但慢性骨髓炎的后遗症,让陈宗麒落下了终身残疾。

“你看我现在还可以自己走路,但中学时代都是拄着拐杖去上学的。”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陈宗麒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1973年,陈宗麒高中毕业,在欢送同学“上山下乡”大会上,他看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们远去的背影,孤独感油然而生。然而,生活还要继续,正当陈宗麒为了求职四处碰壁时,父亲所在单位云南省农科所(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收留了他。作为一名临时工,陈宗麒迅速掌握了从果树、蔬菜的栽培、施肥、浇水,到小麦、油菜的杂交繁育,以及多种昆虫室内繁育等环节技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陈宗麒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得到其他科研人员的好评。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让陈宗麒欣喜万分。他在单位组建了“高考复习小组”,认真备考。最终,陈宗麒的高考成绩达到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拿到成绩单那一刻,他已经憧憬着走在大学校园、遨游知识海洋的场景。但体检之后,他最终没能如愿进入大学。面对打击,陈宗麒并不气馁。次年,他又拿起书本继续学习,并再次取得高分,但同样的原因令他大学梦再次破灭。“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不难理解,刚恢复高考那两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必然会做取舍。”回首当初,陈宗麒早已释怀。

探索应用“以虫治虫”

面对一次次打击,陈宗麒勇敢与命运抗争。他一方面参加自学考试,先后完成专科、本科、在职研究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另一方面,他扎根基层、努力工作,几乎跑遍了全省所有县(市、区)。

参加工作后不久,陈宗麒就投入到“云南水稻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工作中。虽然行动不便,但他背负着大量昆虫采集和养虫工具,穿梭在云岭高原崇山峻岭间,这成了那一时期陈宗麒的工作日常。“在水稻生长季节,我和课题组的老师成天奔忙于稻田间。”陈宗麒介绍说,有一次,他在瑞丽的稻田采集水稻害虫,工作结束时,才发现十个脚趾缝爬满了蚂蟥,“现在有时脚趾也会发痒,可能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白天采集水稻害虫,到了晚上,陈宗麒和课题老师还要逐一清理养虫试管、更换饲料到凌晨。经过数年努力,陈宗麒所在的团队在云南各水稻种植区调查采集和饲育近40种云南水稻害虫,并从害虫体内饲育出大批水稻害虫天敌。

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让陈宗麒在植物保护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在业界树立起良好的口碑。1997年,“小菜蛾弯尾姬蜂引进和利用研究”课题落户植保所(现“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陈宗麒是项目主持人。“这是所里第一个独立主持承担的国际项目,我一定要把它完成好。”陈宗麒说,小菜蛾是一种抗药性很强的飞蛾,对十字花科蔬菜具有毁灭性打击。他要研究的是如何更好地将弯尾姬蜂寄生在小菜蛾体内,实现“以虫治虫”。经过不懈努力,该项目于2002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陈宗麒也成为国内首位成功引进姬蜂类天敌昆虫开展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的探索者。

从临时工到三级研究员,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陈宗麒人生蜕变背后的辛酸和付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为科普教育发挥光与热

“同学们都听过‘朝生暮死’这个成语吧,那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最初是用来描述蜉蝣的一生吗?”退休后,陈宗麒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时间。他深入中小学校园,开展科普讲座《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昆虫具有工业原料、建筑材料、食用药用等多方面价值,为学生普及昆虫知识,也是希望激发他们研究昆虫的兴趣。”陈宗麒认为,昆虫研究是一门大学问,也许在聆听讲座的学生中,未来会走出昆虫专家。陈宗麒还将自己的经历制作成《我这四十年》幻灯片,向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员及昆明各高校莘莘学子讲述心路历程,激励大家努力拼搏。

陈宗麒自认为年轻时是一个爱好写作的文艺青年,“没有跟大家一起下乡,我就找各类书籍来看,自学写作。”退休后,他又拿起笔杆子,作为主编参与编撰《云南省杰出科技专家传略》,并负责编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专家传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才风采录》等书籍。“退休至今,我参与采写编撰的书籍已达数百万字。有时候觉得,退休后要做的事比退休前还多。”陈宗麒笑着说。

如今,陈宗麒依然时刻关注着自己曾担任组长的生物防治课题组的研究进展。“日常工作中,陈老师都会给我们提出很多建议。最近,我在写毕业论文,陈老师更是给我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课题组成员王燕正在准备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博士论文答辩,谈及陈宗麒的帮助,她充满感激。“陈老师在害虫饲育领域绝对是行家里手,从最基础的记录,到每一个细节,都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和典范。”在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工作了11年的张红梅说,陈宗麒对她的影响让她受益终身。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郝亚鑫/图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致敬农科专家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