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做强“十大云药”品牌

2021-08-24 16:15:42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4期

如何做强“十大云药”品牌

推进“十大云药”发展,是云南中药材产业未来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子,对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十大云药”发展现状如何?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掘?企业如何打造“十大云药”品牌?记者采访了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成员、云南中药材产业工作组副组长崔秀明,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中药材工程中心主任、云南中药材产业工作组副组长杨生超。

记者:云南提出积极打造“十大云药”品牌,基于何种考虑?

崔秀明:云南有中药材资源种类6000多种,占全国51%左右,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00万亩。无论是资源种类,还是种植面积都是全国第一。但云南中药材产业整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公共大品牌,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此外,目前云南中药材仍以原材料出售为主,精深加工基础薄弱,在市场上竞争力弱、认可度低。因此,打造针对全产业的公共大品牌和提高市场认可度,是推出“十大云药”的初衷。

对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来说,打造公共品牌比打造单个企业品牌更加迫切。目前,领跑全国中药材发展的“第一集团”是云南、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等省份。很多中药材品种,云南发展得不错,其他省份的发展也同样喜人,不同省份的同类产品进入市场后,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因此,打造“云”字头中药材公共品牌,能让业内和市场对云南中药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此强化认知度、提高竞争力。

记者:从众多药材品种中筛选出“十大云药”的标准是什么?

崔秀明:打造“十大云药”的初衷是打造中药材产业公共品牌,而要成为公共品牌,前提是具有发展实力和潜力。我们初步筛选出三七、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砂仁、云茯苓、云木香、云当归、石斛、天麻、灯盏花等11个中药材产业。这些产业都有一些共同标准:资源状况好,能满足产业发展、市场供应和科研需求;在云南发展历史悠久,历史沿革清晰,是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和年均产量在全国领先;市场销售情况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相关科研链条成熟、地理标识、有机打造等发展较好。

在管理上,之所以在“十大云药”中放入11类中药材,就是采取类似于“差额选举”的动态管理,以便结合今后产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情况,经过几轮论证后再拿掉一个。而在将来有新的产业崛起后,还会采取其他方式接续打造或“补录”。

记者:目前,“十大云药”与全国同类产品相比,发展状况如何?

杨生超:从整体上看,一是产品开发严重滞后,产业还处于供应原材料的产业链低端。二是企业小散弱,整体规模不强,除三七、石斛等少数产业外,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对产业发展带动不强。三是各产业环节融合度低,产业链不健全,“跷跷板”(种植端高,中后端低)现象明显。四是市场竞争力弱,目前全国中药材聚集和扩散市场主要在四川、甘肃、浙江等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客观上是云南中药材种类多,但发展小散弱,集聚效应不强,处于全国消费市场金字塔底端。主观上,主要是发展意识滞后,满足于“产地老大”地位,科技、发展思维、产业发展模式和产品创新不足;产地加工与精深加工严重脱节,全面的标准化品种育种体系、规范化发展制度、全链条的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受制于土地和林地使用政策,林下生态种植养殖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记者:云南“十大云药”有哪些潜力可挖掘?

崔秀明:产业发展整体上处于原料供应状态。比如,云南铁皮石斛原料畅销国内外,但本土品牌却近乎为零。再如云茯苓,全国种植面积和初加工饮片的70%以上都在云南,但中药产品体系、栽培技术、精深加工链条都不在云南,发展后劲不足。

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云南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眼前的劣势,未来可能会成为最大潜力。做强精深加工环节,建立健全产业链,充分挖掘中药材衍生产品价值,将产品附加值留在云南,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记者:要打造好“十大云药”品牌,云南各级各部门该如何发力?

杨生超:首先,从省级层面主导种植养殖的农业农村部门,到主导科技研发的科技部门,再到扶持帮助企业发展加工环节、做大做强的工信部门等,应统一思想,采取“联席会议”制度的方式,共同推进整体产业的优化布局。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基础薄弱,整体布局少,各自为政的现象明显。

其次,农业产业链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或将需要10~20年才能构建起来,建议各级各部门抓紧推进全产业链构建,特别是精深加工和市场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产业链后端体系的构建。

再次,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打造,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应转变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积极帮助企业发展。

记者:企业如何助力“十大云药”品牌打造?种植户该怎样理性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

杨生超:有些企业在发展中满足于“大户”思维,只在前端搞生产,抢农民饭碗,却忽视企业本身对市场和产品的开发优势,这对云南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不利。

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才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企业应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将前端生产和初加工及其原始利润交给农民和合作社,自己专心做好精深开发和市场拓展,创新产业链,扩大影响力,赚取源源不断的延伸利润。此外,是品牌打造问题。从农业产业发展实践中得出结论,一个好品牌的形成往往不是企业靠一己之力能打造的,需要政府搭桥助力、企业创新、合作社和农户拿出质量过硬的原材料。因此,企业在品牌打造中不要充当“孤胆英雄”,应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和政府通力合作,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作出更多贡献,通过公共品牌实现企业品牌的提升。

而种植养殖群众,应通过合作社融入产业发展,要摒弃“一亩三分地利润通吃”的思维,积极提高种植养殖技术,通过加入合作社,与公司合作做好前端生产。在合作中,不能因为市场价格高就单方面违约,将原料药材卖给第三者,市场价格低就要求企业履行“收购义务”,这样既不利于长期增加收入,也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自身。

本刊记者 刘 宇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十大云药品牌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