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重磅  >  正文

云南推动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2-02-09 16:41:39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1期

聚人才 强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推进人才振兴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搭建用才平台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环绕洱海的生态廊道建好之后,大理多了一处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依托洱海生态廊道,大理市太和街道太和村每天游客纷至沓来,为村寨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让洱海保护的压力陡然增加。不过,李宝的到来,给村民带来了一份安心。

李宝是大理市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大队太和中队中队长,挂钩太和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此前,他已有近一年的驻村工作经历,负责太和村区域洱海保护、“三清洁”、截污治污等工作。“以前,太和村使用的是裸露的水泥垃圾池,农户家的废水直接排到污水管网,既与优美的生态廊道格格不入,也容易污染洱海环境。”李宝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太和村和周边几个村寨建起较为完善的垃圾储存和清运体系,还新修了化粪池解决直排问题。2021年8月,李宝作为大理市144名“万名人才兴万村”中的一员,继续投入到太和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中。他说:“我要发挥在洱海保护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太和村的人居环境,让这里变得更美丽。”

为将以往人才专家对农村的短期帮扶转变为长期献智,2021年4月,云南省委组织部着眼服务全省乡村振兴,印发了《“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方案》,提出从2021年起,用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1万名各类人才结对服务1万个行政村(含社区)。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已选派10190名各类人才、16个专家服务团帮扶6913个行政村。他们中既有技术过硬的农科专家,也有经验丰富的规划大师,还有德才兼备的各类教师……通过定向服务、人才项目引领、借力合作支持等方式,各类人才正在云岭大地的村村寨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助推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流动,助力乡村振兴。“博士服务团”“专家服务团”等人才组团式帮扶,也为各地的乡村振兴助力。根据师宗县、罗平县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2021年10月26日至29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邀请14名省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企业一线、学校课堂,举办培训讲座并进行现场指导,为两县的乡村振兴精准把脉开良方,参与此次高层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学习的干部群众达2800人次。

做好招才引智

安宁市雁塔村CEO赵全康(左三)等人商讨村庄发展规划。高佛雁 摄

如今,走进昆明安宁市县街街道雁塔村,一栋栋老民居旁,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鲜花把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寨装点得颇具特色。“花巷雁塔”“农旅雁塔”成为这里响当当的名号,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赏花、游玩。而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雁塔村,几年前曾是当地一个落后村。

2019年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第一次来到雁塔村。在他眼中,雁塔村略显破败的老宅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李小云和他的团队随即开始为雁塔村的乡村振兴谋篇布局,并实施规划。2019年8月,昆明市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的“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示范村”落户雁塔村,也使该村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盘活老旧住宅、村庄微改造、打造特色花巷等系列措施的实施,这个曾经老旧的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村庄改造完成后,由谁来负责具体的运营工作?安宁市创新启动的乡村“CEO”培育试点,深化乡村人才引进、培养和交流机制,吸引了能人赵全康回到家乡。赵全康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拼,2020年4月回到家乡,担任花巷雁塔文旅公司首席执行官、雁塔村委会主任助理。同李小云团队一起,赵全康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雁塔村的故事,并组织村民开展花卉种植、家庭农场建设等技能培训。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赵全康的引领下,先后有约20名技能人才回到雁塔村创业,让这里充满了生机活力。

“坡前坡后那两坨大石头,小时候常常在它上面过家家……”这是由云南本土著名民族音乐人李永康作词作曲的歌曲《老家》里的歌词,歌曲中描述的老家正是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阿尼么村民小组。阿尼么,彝语意为“鸟都没有的地方”,李永康9岁跟父母离开后,就很少回来。2017年,在招才引智政策的吸引下,李永康打算回乡,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老家作贡献。李永康先后投资800万余元,在阿尼么村民小组建设以“谈三农”视频带货、石宿、石梯田文化为主的“石屋磬”生态文化音乐农庄。如今,农庄已建设完成,阿尼么村民小组和周边村寨的80余人长期在庄园务工,收入有了保障。

李永康的事例仅是优秀人才回馈家乡的一个案例。近年来,云南通过建立县、乡、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和需求目录,农村的紧缺人才得到有力补充。同时,通过主动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加强合作,重点培育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人才,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培育本土人才

“从进企业伊始,我就只有一个目标,学好本领、练好本领,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1993年,大学毕业的王新华放弃了包分配的工作,来到有着“云南第一村”美誉的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玉溪水松纸厂,成为一名电气自动化维修工人。从校门到车间,面对复杂的电气维修工作,王新华有些摸不着头脑,好在厂里的领导耐心教他技术,并不断给予鼓励。在师傅的帮助下,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王新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2000年,厂长让王新华和工友们成立光机电技术研发小组,自主研发水松纸激光打孔机。2005年,王新华和团队成功研制的水松纸激光打孔机,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新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使其获得了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回顾多年走过的历程,王新华认为是厂里对自己的重视和栽培,才让他取得了今天的成绩。重视培育本土高端人才、重视科技创新,是玉溪水松纸厂一直以来恪守的理念,也让这个在1988年依靠150万元贷款创办的乡镇小厂,历经20多年的发展,成为业内翘楚。而玉溪水松纸厂的成功,在大营街社区并不是特例。据大营街社区党委书记颜伟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大营街社区党组织就积极培育了一批党性强、懂经济、善管理、敢创新、善作为的乡村企业家。同时,积极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经过多年的成长,企业发展欣欣向荣。截至2020年底,大营街社区共有集体经济企业28家,社区经济总收入141.91亿元。

玉溪市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培育各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例如,实施“金种子”培养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两项工程,玉溪市储备村级后备力量3234名,培养高素质农民4.3万余人等。

千泉汇聚,大河滔滔;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云南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把本土能工巧匠用起来、把新型职业农民育出来、把各方乡贤精英引回来,云南的乡村振兴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