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三品”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2022-03-29 15:01:03  来源:《致富天地》2022年第3期

观察

云南农业“三品”建设如何加快推进

近年来,云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体系建设成果丰硕,获认证的产品数量与日俱增。然而,由于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认证费用高、认证数量偏低、认证质量不高、监管缺失、认证证书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制约着“三品”认证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进一步提升。

发展短板亟待补齐

近年来,“云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云南茶叶种植面积达700万余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达50万亩,有机农产品认证茶园面积71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超千亿元。然而,相较于茶叶的总体发展面积,绿色和有机茶园面积明显偏低。

陆良某公司有机蔬菜种植基地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省茶产业工作组副组长何青元研究员认为,“三品”认证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参与认证的积极性不高。比如,目前万亩连片有机茶园年均认证费高达20万元,且一年一认证。而省级财政仅一次性对每亩有机茶园认证补贴200元,州(市)和县级政府大多缺乏补贴。后续的高昂认证费需企业自行承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认证积极性。再比如,勐海县是大叶种茶叶发源地,是普洱茶主产区,当地积极扶持企业进行项目化推进打造绿色茶园,先后拿到20多本普洱茶绿色食品证书,但真正发挥效益的认证项目和证书仅有两三个。

据了解,茶叶是云南“三品”认证的主力军。茶叶“三品”认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云南“三品”认证体系建设存在如下短板: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对“三品”认证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推进中存在无专人、无措施、无资金的“三无”现象。其次,由于扶持措施、项目资金缺乏保障,企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认证积极性不高,为申报项目而申报认证的情况突出。再次,政府层面的工作体系不健全,全省各州(市)、县(市、区)均无“三品一标”专职机构。目前,仅迪庆州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昆明市、昭通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均只承担农产品检测职能,尚未开展“三品”认证有关工作。

除了以上突出问题,“三品”认证体系建设还面临生产主体认证登记积极性不高,取得认证后按标生产管控不到位;对“三品”产品宣传不够,导致社会认知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尚未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消费氛围;部分认证登记产品价格过高、公信力不强等一系列发展短板和瓶颈。

需从“质”“量”上下功夫

2021年12月,云南省出台的《“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云南“三品一标”数量的发展目标是8000个。

“可以说,这是一个艰巨任务。目前,全省涉农生产主体虽有14万余个(家),但仅有1285个(家)主体组织开展了‘三品’等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仅有发展数量远远不够,还需数量与质量并重,才能让‘三品’认证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云南特色农业发展。”云南省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黎其万认为,在2021年开展摸清家底工作的基础上,还应积极补齐发展短板,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双管齐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再加一把安全锁。

一方面,应依托现有基础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理顺主管部门权责,建设专业化队伍,完善有关监督考核制度,做到人尽其责。同时,完善针对“三品”认证和企业的扶持措施,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政府补贴金额,全面探索相关农业保险、金融支持渠道,减轻企业的认证负担,提升企业参与认证的积极性。此外,结合云南地方资源优势,根据“三品”认证要求,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原则,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分等分级等标准,持续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共有300余家第三方认证机构和平台从事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然而,不同机构的认证标准各不相同,公信力有待商榷,认证质量总体不高。因此,应尽快在省级层面建设和强化具有统一标准的公益性官方认证机构,并采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一认证标准,以推动认证质量提升,降低企业认证负担,促进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

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钱琳刚则认为,各级涉农主管部门应加大“三品”专职队伍建设,加大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应强化获得认证产品的证后管理,持续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检、风险预警监测、年检、市场检查等日常监管工作,确保企业规范生产和规范用证。

    (本刊记者  肖 宇/文 郝亚鑫/图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