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三品”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2022-03-29 15:01:03  来源:《致富天地》2022年第3期

专家视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有效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提质增效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生命线。作为国家重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云南意义重大。近年来,云南通过构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质量认证体系,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下一步,应如何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黎其万。

永平县博南镇有机茶种植示范园一角

记者:目前,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存在的短板主要有哪些?

黎其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方面,云南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短板仍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弱、覆盖面不广。在云南多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合格率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质检环节中,无论是随机抽检还是全批次检测,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采收季的田间检测和上市前的食品安全检测。在生产中的“药检”、标准化生产检测等方面,覆盖面和检测力度都比较弱。

其次,云南农业生产整体上处于“散小弱”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病虫害、动物疫病等方面的社会化防治体系和绿色防控体系建设不健全。

再次,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比如,“三品”认证体系的认证主体和认证证书,主要集中在蔬菜、茶叶和水果3大类,其他产业相对较弱,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导致云南农产品质量提升面临瓶颈。

记者: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黎其万:经过20多年发展,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虽已实现总体可控,食品安全有较高保障,但问题依旧存在,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主体规模较小。在规模化贸易中,经常要组织货源,因为规模小,各家农产品的产地、生产主体、生产过程、标准化规程往往千差万别,质量难以精准把控。

二是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一旦市场波动,或者在阶段性利益面前,企业或小生产者守不住质量安全责任防线。

三是发展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缺失。比如,对生产过程中的用药、病虫害防控,欧美质量认证体系要求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根据标准规程操作,过程中还有其他专业机构进行监管。而我们的生产过程大多是企业、农户自己操作和监管,不规范操作和监管缺失的情况比较普遍。

 四是绿色防控技术不到位。云南特色农业发展过度依赖“靠山吃山”,科技创新不足,抗病性品种较少,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滞后,农产品质量提升难度大。

记者:下一步,云南应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黎其万:首先,要加大投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方面,要加大生产企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对质量安全控制设施设备以及优良品种、高效低毒农兽药的投入,增加各级管理部门相关经费,营造抓质量安全就是保产业、增效益的氛围。比如,在“三品”认证体系建设方面,要支持规模化生产的大中型农业企业积极申请,并严格按照认证标准组织生产。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获证“三品”产品的推介力度,提升社会影响力。

其次,要完善标准。应按照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等新“三品一标”行动路线,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分等分级等标准,打造一批高水平标准化生产基地,从而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挖掘优势特色农产品自然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品质、产品安全性等特征,制定更高水平的“领跑”标准,实现在同类产品中突围,增强产品溢价能力。

再次,要组织认证。要对标发达国家、目标市场以及先进省份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业全产业链重点环节标准体系,积极组织申请绿色、优质、生态、安全等国际质量认证,增强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监管。根据云南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优势产业和大宗特色农产品,加快病虫害、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标志性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生产全过程管控、“三品一标”等质量认证的证后监管,落实合格证开据与市场准入,全方位推介云南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

    (本刊记者 肖宇/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