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重磅  >  正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绘制彩云之南新画卷

2022-07-20 14:49:00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7期

生态文明建设 取得新成就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作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

大理市古生村生态廊道。郝亚鑫 摄

“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夏日的昆明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碧波如镜、风景如画。沿岸的花草与水中的飞鸟对话,清风拂过脸庞,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几年前,这里是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塘”。“小时候,我们经常去滇池捉鱼摸虾,口渴了就直接从滇池里舀水喝。”在滇池边长大的李东升回忆,不知从何时起,滇池水质一度腥臭难闻,蓝藻频繁暴发,很多土著鱼虾、水草、水鸟种类灭绝或被迫外迁。为保护滇池,李东升2003年成为河道保洁员,看着滇池水质越来越好,以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为代表的一大批湿地建设完成,李东升很高兴,他记忆中的滇池“回来了”。

很多时候,回望走过的路,才能看清走了多远、未来将抵达何处。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念兹在兹,统筹全局,擘画长远。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云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向污染发起总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以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突出重点实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以坚定态度关停197家企业,全面出清重点工业行业淘汰类产能,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位于金沙江畔的华坪县,曾因大力发展煤炭工业,衍生出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发展果蔬种植,不仅治理了荒山、修复了矿山,还大幅度改善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发生“绿色蝶变”的,还有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的昆明市东川区,该区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青山绿岭的巨变。

2021年,云南围绕滇池开展了一场雷霆万钧的整治——褪去钢筋水泥,为滇池留白,让宝石闪亮。而几年前同样经历剧烈阵痛的洱海,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在整顿的数年间,洱海边的双廊镇关闭了上千家客栈。如今,洗去原有喧嚣的双廊,正以更加现代化且规划有序的旅游项目,吸引着八方游客前往。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对洱海的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7年来,洱海水一年比一年清,如今水质类别由Ⅲ类好转为Ⅱ类。

不久前,走进大理市古生村,记者看到一行行秧苗在微风中摇曳。与传统水稻种植模式不同,这些新插的秧苗将严控肥料使用,并对尾水进行全方位监测。数月后,由古生村“科技小院”试种的秧苗,除了能为当地带来增收外,也将为洱海流域的绿色发展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古生村“科技小院”成立于今年2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建设的首个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模式的“科技小院”。“洱海保护是一个整体,我们就是要找到环洱海最生态、绿色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金可默说,建设“科技小院”,首先要保护好洱海,通过污染源监测解析,形成具体的减排方案,提升洱海水质;其次是从三产融合、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以及人才振兴入手,带动实现具有古生村特色的乡村振兴;再次是从乡村产业文化打造、产业品牌包装上做文章,传承和发扬古生村乡愁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时,现场放置了一个展示近年来滇池‘花·鱼·蚌’立体修复模式的小型生态缸。”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介绍说,生态缸中,海菜花盛开水面,滇池金线鲃水中游弋,背角无齿蚌栖息缸底。无论是海菜花,还是金线鲃和蚌,都需要在清洁的水体环境中生存,而以它们三者为主体建立的生态系统,既起到净化滇池水质的作用,使滇池草海水质由Ⅳ类好转为Ⅲ类,又促进了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登高望远,不畏浮云遮望眼;硬招实招,一锤接着一锤敲。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等,构建起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先后修订《云南省泸沽湖保护条例》《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等,“一湖一条例”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又先后出台《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为云南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017年至今,云南有12个州(市)、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并列排名全国第三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开幕式上,一部记录云南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的短片——《“象”往云南》,引起了全球关注。

象群北移之旅,缔造了一场“前所未闻”的奇游;象群南归之路,一批守护者悉心引导,在陪伴中收获宝贵的信任。途中一幕幕感人场景,成为云南乃至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亚洲象的北移南归之旅,正是云南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先河;率先在全国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率先在全国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率先在全国开展国家公园新型保护模式探索;率先在全国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经过多年努力,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的云南,生态系统质量不断向好、稳步提升。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教育云南党员干部提升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如今,环洱海而建、全长129公里的生态廊道已全线贯通,环湖的湿地、滩涂恢复了“野态”,生态廊道成为大理州新的“网红打卡地”;规划总长度为137公里的滇池绿道已贯通37公里,结合滇池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滇池绿道将被打造成昆明新的文化IP,营造绿色宜人的骑行、漫步环境。

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云南全省上下正携手同心、不懈奋斗,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