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走好农业“合作”路

2023-11-13 10:55:34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10期

观察

聚焦“四破”走好农业“合作”路

作为覆盖面较广、涉农人口较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特别是各级示范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发挥出积极作用。然而,从整体来看,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发展零散、模式传统、实力不强,甚至“空壳”等情况。如何破解发展短板,助力合作社整体提质增效,值得深思。

强整改破“空”

在丽江市一家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按照社员名单随机电话联系了周边村组的几位社员,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合作社还在吗?不是早就散伙了吗?”该合作社理事长马先生无奈地表示:“社员人心不齐,我也确实没有组织好大家开展生产,没按制度办事,合作社现在只剩一块牌子,生意都是我自己在打理。”

类似这样名存实亡被业界称为“空壳社”的合作社,在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并非个例。据了解,一些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三会”制度不健全,导致合作社生产经营不正常,加之个别理事长不“理事”,社员人心不齐,导致合作社名存实亡。同时,有的合作社是涉农企业为得到更多扶持而以“公司+合作社”的名义创办,表面上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并未真正生产经营,社员则是村民挂“空户”。

针对上述情况,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崔江红表示,进一步强化督查整改和甄别清理“空壳社”十分必要。2022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在大关、通海、砚山、凤庆、宾川5县累计注销504户“空壳社”,力度亟待加大。同时,要积极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相关规定,培养懂法规、善经营、会管理的理事长,吸纳有技术、有责任心的社员,进一步畅通上级有效监督监管机制,杜绝“空壳社”产生。

树典型破“弱”

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了解到,总体来看,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庞大,但整体实力普遍不强、市场竞争力弱,主要体现为闯市场极度依赖龙头企业,很难“单飞”。同时,合作社本身的服务、技术、物流、产品品质等普遍不强。

如何提高合作社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业内专家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既要勇闯市场,又必须严格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和限制来发展的市场主体。因此,既需要不断发展创新,又不能彻底“任性”地走“去农民化”和全面企业化的路子。

对此,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积极选树国家级、省级示范社等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和带动,探索联合社、合作社联盟等发展路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蒙自市石榴种植面积大、农民合作社多,为解决过去各合作社各自为政甚至恶性竞争的情况,近年来,“蒙生石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技术和上级扶持政策优势,联合当地其他合作社一起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整合各合作社的资源优势,不但实现生产统一,还打造出物流和电商板块,走上了合作社集团化发展路子,合作社实力和闯市场能力大大增强。

集约化破“散”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云南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近7万家,相当于云南每个行政村约有6家。

然而,偌大的发展基数,却未能真正产生强大的集约化效应。记者了解到,一是因为云南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初,曾提出“先发展后规范”的思路,导致合作社在产业发展布局上缺乏总体规划,存在散乱的情况;二是云南农业产业众多且发展零散,导致合作社散小弱。虽然多年来从“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产业布局上进行了调整,但合作社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力弱等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许玉贵认为,合作社的发展固然应当契合特色产业的布局,但更应该通过生产的高度组织化优势,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比如,可采取合作社联盟的方式,扩大优势产业的集约化生产,进而推进合作社之间的整合和发展,形成集约化效应。此外,还可探索和壮大服务型合作社的发展,通过一个服务社与多个生产社结合的方式,强化合作社的集约化效应。比如,保山市通过成立“合作社服务中心”,按照一定比例,设置若干生产型合作社+一家或多家服务型合作社。生产型合作社专职生产,服务型合作社专职拓展财会、人才、市场、技术和监督等服务门类,当好“管家”,有效提升了区域内合作社质量和依法办社标准,保障了社员利益。

创模式破“慢”

据了解,云南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在发展壮大中“步伐慢”。其主因是发展模式传统,社员受益有限,导致社员生产积极性不高。

兰坪县某特色产业种植基地一家合作社中的几位社员告诉记者,该合作社不但曾拖欠地租,而且年底还用分红来抵扣社员在基地的务工工资,导致大家都不想再合作。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危害很大。

“社员参与返利、分红,通过劳动获取务工收益、取得土地流转收益(地租)等为核心的联农带农模式,是合作社建立和发展的硬指标。”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破解社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社发展慢等问题,就得依法依规监督合作社全面落实法律规定,严格保障社员依法享有返利、分红等权益。同时,要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社员发展积极性。在这方面,云南也有一些成功的探索——

在孟连县,由基层党组织领办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以土地入股和管护务工的形式参与牛油果产业发展。在此过程中,利润以“334”分成,入股农民除获得地租外,还能通过村集体收益获得亩均6000余元的分红,再加上管护务工的收益,社员年人均获益超过1.4万余元,多则达10万余元。较好的收益不仅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还促进了合作社发展,并带动牛油果产业全面提质增效,此创新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本刊记者 刘宇/文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特别关注走好农业合作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