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擦亮“云药”特色品牌

2023-02-24 16:02:35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02期

补短板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

精深加工是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云南中药材产业链短、精深加工程度低、科技创新水平不足,大部分中药材以初级原料出售,产业呈现“一流的资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价格”这一不利局面。   

近年来,云南依托自主创新、招商引资等方式,以政府引导、药企协同发力,不断提升中药材企业精深加工水平,全省中药材加工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

云南维和药业公司检测药品质量  郝亚鑫/图

自主创新研发产品

药企是中药材精深加工的主体,补齐云南中药材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的短板,激发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内生动力是关键。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药企自主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明确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同时,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利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改扩建项目。

走进位于玉溪市高新区的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和药业”),大厅里陈列着三七、三七活性成分提取物、三七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等,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三七药材经过精深加工后丰富的产品类型。

而在公司成立之初,维和药业也曾经历过“坐拥良好的药材资源,药材的高额附加值却不断流入省外”的尴尬境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和药业相继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创新研发出“NG-18植物提取工艺技术”“NG-21植物提取技术平台”等,搭建起中药材前处理、提取、中成药制剂生产链条。

在依托外部“智库”的同时,维和药业积极自主创新,不断深化加工水平。2007年,维和药业投资上千万元打造实验室,引入国际一流设施设备,大量招引制药领域优秀人才,攻克多项中药材精深加工技术难题。

经过30多年发展,维和药业已由单一初加工产业模式转型升级为集药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拥有国药准字号批文73个,可生产片剂、胶囊、颗粒等6个剂型,并建有中药口服固体制剂规范化生产基地。

近年来,类似维和药业这样探索自主创新研发产品的企业逐步增多,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健康产品发展迅速,为延长云南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链发挥出积极作用。如云南白药牙膏成为中国牙膏市场知名品牌,贝泰妮“薇诺娜”系列护肤品正发展成为知名护肤品品牌等。

招商引智补链强链

在鼓励、支持本土龙头药企自主创新的同时,云南还注重围绕中药材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强化“补链、强链、延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创新技术和资本经营模式等,进一步补齐中药材精深加工、科研创新等方面短板。

丰富的药材资源、有力的政策支持、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云南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优势凸显,吸引国内外药企纷至沓来。目前,全省已聚集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楚雄经开区、文山三七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云药”产业集群,培育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中药、中药饮片精深加工骨干企业,并吸引国药集团、华润三九、通盈药业等多家企业到云南开展合作,形成了若干个拥有核心技术、产业链完整、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团。

而那些体量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的中小型药企,也通过相关部门牵线搭桥设立专家工作站,以引智方式“借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例如,云南山里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孙健共同申报了云南省“孙健专家工作站”,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云南中药材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中药材产业产值不断提升。目前,全省共有中药材生产企业1400余户,年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超40户,全省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超千亿元。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张华斌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擦亮云药特色品牌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