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云菌”产业蓬勃发展

2024-07-17 10:17:48  来源:2024年第7期《致富天地》

彩云之南食用菌资源富集多样。在广袤的云岭大地,“云菌”不仅令人们的味蕾回味无穷,还拓宽了广大群众的增收致富路子。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将食用菌作为“1+10+3”特色农业产业中“云菜”品类之一加以推进。随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不断落实落地,产业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各生产环节建设成效凸显。

2023年,云南野生食用菌产量达到39.67万吨,产值295.57亿元;栽培食用菌产量70.67万吨,产值145.68亿元。据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初步统计,全省有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175个、面积254.27万亩,栽培食用菌总面积21.11万亩。创造就业岗位超23万个,产业链各环节从业人员超1000万人,助农人均年增收超1500元,年产值超亿元的县达到40个。

石林县食用菌仿野生种植基地菌种车间 刘宇/图

种质资源开发保护:优势与挑战

得益于气候、地理和森林等资源优势,云南食用菌种质资源富集多样。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依托产业发展天然优势,多举措推进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助力产业蓬勃发展。不过,面对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种质资源保护也面临不少挑战。

种质资源全球第一

记者从云南省食用菌协会了解到,中国、意大利、美国、荷兰是世界上食用菌产量和集中度较高的四个国家,产能合计占全球的90%左右,其中我国就占了70%以上,在世界食用菌生产中有着绝对优势。

“得益于自然资源禀赋,云南当之无愧引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工作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食用菌是云南的传统优势产业,野生食用菌适生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栽培食用菌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前列。

数据的背后,是富集多样的食用菌种质资源。据悉,目前,我国已知的食用菌资源有978种,约占世界的45%。而云南有已知食用菌882种,占世界的43%左右,占我国的91%,种质资源富集度全球第一。

优势资源带来优质产品,云南食用菌种质资源还有一个显著特征——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味道鲜美。从每年2月开始至早秋后,羊肚菌、牛肝菌、鸡油菌、松茸、奶浆菌、谷熟菌等先后破土而出。在大半年中,各类野生食用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饕餮盛宴。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化进程不断深入,“云”字头金针菇、口蘑、黑木耳、金耳、红菇等各类栽培食用菌,常年畅销全国特色菌类蔬菜市场。

开发利用效益显著

据了解,近年来,云南依托资源优势,先后出台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及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通过专项资金奖补扶持等办法,围绕野生驯化、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菌种分离重组等关键核心技术,纵深推进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经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专家团队数年攻关,2021年7月,成功研发出“中菌金球盖1号”优质食用菌,并推广转化;2022年初,云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构建的云南首个食品微生物专用菌种库投入使用;今年6月,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历时4年选育的“中菌黄金针1号”“中菌黄金针2号”“中菌白金针1号”3个金针菇新品种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食用菌新品种鉴定,填补了云南省无自主知识产权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品种的空白。

同时,全省还依托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制定、修订了一系列食用菌相关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4项、省级地方标准9项,为食用菌种质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科技赋能,云南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范围已由2020年以前的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美味牛肝菌等少量种类,向金耳、鸡腿菇、松茸、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等多个品种扩大。

某种质基因库食用菌培育基地一角

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种质资源保护难题凸显,保护工作需进一步强化。”在采访中,无论是来自政策制定、行业管理方面的人士,还是科研院所专家和龙头企业负责人都提到,种质资源保护难是一个共性问题。细细分析,其主要原因和表现如下:

首先,近年来,云南野生食用菌备受市场青睐,主产地持续举办的如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南华美食文化节、香格里拉松茸节等“菌文旅”消费体验活动火热,市场需求量激增。同时,食用菌年出口量持续增长。由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均需求旺盛,导致一哄而上采挖野生食用菌,不合理、不科学的过度采挖情况频现,造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野生食用菌资源面临枯竭风险,保护难度大、缺乏有效监管。

其次,目前省级层面出台的野生菌种质资源保护制度、措施、标准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地执行力度参差不齐,加之不少地方保护资源往往采取简单的禁采、企业包山等代替“保育”,而对真菌生长规律和生长环境缺乏科学认识,反而让野生菌资源生长陷入“循环不畅”的局面。

再次,目前食用菌产业相应的单行性扶持政策等相对偏弱,而菌种资源科技攻关、野生驯化恰恰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由于种质保育、驯化等进展缓慢,云南已知的食用菌种质资源中,目前仅有80多种实现栽培利用,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仅有36个,大部分成果还“躺在”实验室里难以有效转化。

如何因地制宜破解难题,仍需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

本刊记者 刘宇/文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特别关注云菌产业蓬勃发展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